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新闻

浅谈城市路面硬化的利与弊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05-11
摘要:路面硬化导致城市内涝,地下水资源得不到补充,热岛效应。让我们多用点心使我们的家园美丽又健康,现在就从减少硬化的路面开始吧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路面硬化  自然灾害  雨水利用

    2013322日晚9点多,暴雨夜,长沙涂家冲赤黄路一片汪洋,21岁的女孩杨丽君不慎落入下水道,被急流卷走。这则消息深深震撼了我,为什么各大城市非涝即旱呢,除了暴雨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以后如何避免呢?我们为此还能做点什么呢?带着诸多疑问我开始对这个问题做更深层次的探究。

一、路面硬化阻隔雨水渗透

    随着城市智能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用硬质材料来装点整个城市。 以青岛市为例,为改善市容市貌,实行大面积的硬化铺装,混凝土、沥青、大理石、釉面砖、硅酸盐等建筑材料布满了整个城区的地面、墙面、屋顶和水体边沿,这样在雨雪天气减少了道路的泥泞。但在美观与方便的同时,人们却承受着硬化路面所带来的环境危害。如,不能通透雨水,使得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被阻断;雨水在地面汇集,大大增加了城市的内涝,遭遇突然强降雨就会街区変河道,冲开古力盖,成为城市杀手。

    硬化地面完全阻隔了雨水直接渗透入地,阻断了雨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地下水位难以回升,直接影响植被的健康,也加重了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硬化地面还加重了排水管道的负担,一遇暴雨城市就积水,到晴天时,地面又因干燥而尘土飞扬。

  南方连降暴雨已经导致广州、江西、贵州、广西等地的城市发生内涝,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内涝更为严重。

  在中国水网举办的论坛上,北京水务局局长程静说,从这些情况看,这几年城市发展速度比较快,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高楼大厦建得非常多,路面硬化面积非常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季松说:"道路全面硬化,就会增大排水量,排水管网当然排不了全部量的降水。"

  据了解,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无法渗透,因而不得不进入城市的排水管网被排走。

 

二、“热岛效应”加剧

  硬化地面光反射强、热辐射大,进一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这也是南昌夏天越来越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土壤减少后,对城市地表水质还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由于城市地表存在大量尘土和污染物,虽然雨水洗涤了地表,但将这些污染物也快速带入了城市河道。据研究,城市地表径流中的COD、重金属、氮、磷等污染物,甚至超过生活污水。在排水不畅的地段,积聚的污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受水分下渗减少的影响,土壤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被有效利用,还失去了水库功能。

三、地面建设要考虑“透气”

  城市要留住雨水并不是什么难题:将人行道和公共硬化地面改为透水地面,使降水透过透水地面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既可以平衡城市生态系统,补充地下水,又由于透水地面通透“地气”,使地面冬暖夏凉,还能降低噪音,减少扬尘污染。此外,它还可减少强降雨后地面积水量,减少城市排涝站的排涝容量和排涝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先试点后推广实施“把雨水留下”工程,并在全推广。

 四、改善路面材质合理利用雨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季松说,这种路面全硬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国外已经转变了,目前都是采用沙石、渗水砖等铺路。

  而采用沙石、渗水砖等铺路不仅可以很好地分流降水,还可以为蓄水提供条件。

  程静说,在目前城区硬化面积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浪费掉降水是非常可惜的,所以要把这些降水利用起来,这样,同时减低了径流量,也减轻了防洪的压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据程静介绍,北京的雨洪利用工程都是因地制宜的,在城市里,大都建在大型绿地、学校的操场等地下,并不影响地上的景观和绿化。如果在郊区,都是利用原有的废弃沙坑、坑床这些地方,不存在建设争地盘等问题。

对于地面硬化问题,陈渭忠建议:“人行道不一定要全部弄成水泥,可以修建成小方块,里面种些草,小方块下面和周围就弄些泥土,这样有利于水的渗入。”

 

将内涝归咎于排水管网,是抓错了问题的关键。如果所有绿地能比地面低20厘米,城市绿地就可以承担起滞洪的作用,那么暴雨积水问题就能基本解决。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验证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雨后,如果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先进城市;如果积水充足,小孩可以在街头用网捞鱼,这大概还是发展中城市。

  继长沙、武汉、北京之后,昨日的成都被网友晋升为“第四水城”。看海,是一种调侃,也是对城市规划和设计者调侃的提醒。表面繁荣的城市,地下隐藏了多少疮孔?雨打风吹,既是在考验城市的应急水平,也是在考验“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前,雨果就在《悲惨世界》中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名言对而今繁荣的城市更有警示意义。

  法国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建于地面以下50米,纵横交错,历经数百年完善,总长2347公里,规模举世瞩目,而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专门设计了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管理十分方便。不仅有利于快速排水,而且有利于电力、通讯设施线路的布局。

  当洪峰到达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时,赣州人安然无恙,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这一切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宋代福寿沟城市排水系统。

  除了能使城市千年不涝的宋代人,令我们惭愧的还有德国人。

  100多年前,德国人侵略青岛之外,还留下了一套百年后依然在发挥作用的排水系统。而这个被视为城市建设教科书的工程,实际上是中国工人修建的,德国人所带来的,是富有远见的设计理念和对待工程严谨的态度。最近,德国人还来信提醒,有些建筑的零件该换了,感叹德国人的严谨,惊叹德国人的设计理念,更反衬出我们现在对于城市建设的态度,粗暴的“开膛剖肚”,哪里如智慧的修补。

1、雨水是甘露,是老天爷给的水资源,不要想着马上排走,应当设法留住

环境教育学者李皓:西方老式的将含有污染物的地表径流直排入河的方法会把干净的河流污染了,修那样的管网,现在并不提倡。雨水是甘露,是老天爷给大地的水资源,应当设法留住。改一改做法,让雨水流到一些人工湖中,将水存起来,成为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水资源。来了雨,最好的方法是就地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资源。

  中国古人就是这么做的,尽量让雨水能就地渗入地下,进入大自然的循环。在古代中国的村庄、园林、庙宇和皇宫中,透水地面的比例大多保持在80%以上,故宫就是这样。故宫建成500多年了,古代一直没有被水淹的记载。但今年网友发布了北京大雨导致故宫太和殿广场积水的照片,我看了并不太惊讶,因为故宫大修了,改变了古代地砖的铺法,将过去透水的地面给硬化了,让人痛心。

  目前,在德国的一些社区,盖新房子有一个规定,地面要采用铺透水砖或植绿等方法来让雨水就地渗入,如果排到地漏管网中,要付排污水费。这代表了雨水处理的未来趋势。

2、注重地面设计:铺设透水地面,使降雨直接渗入地下;绿地应该是下凹式的

 环境教育学者李皓:最近,我利用赴德国和美国旅行的机会,仔细考察了那里是如何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的。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应该多铺透水地面,使降雨直接渗入地下。铺地方法有使用高承载无砂混凝土铺地、孔型铺地、砾石铺地、砖块或石块留缝式铺地、透水砖铺地、网格铺地等。透水地面能过滤地表污染物,净化水质,让雨水直接补充地下水。城市中可改造为透水地面的区域包括易发生积水的机动车道路地段、步行道、广场、停车场、工地、社区、学校、运动场等。

  如果城市有野生植被地带,应当让雨水排入这些区域,利用野生植被发达的根系将雨水输送入地。野生植被区地表的生态十分活跃,能很好地分解或去除地表径流中所含的各类污染物。人工绿地也是吸收地表径流的好地方,只要将绿地的高度降到低于道路路面,成为下凹式绿地,就能使绿地充分接纳地表径流,获得足够的雨水,减少浇水需求。

  中国大量绿地都建成了高台式绿地,没有建成下凹式绿地。在古园林和院落中,绿地设计几乎都是下凹式的。在现代西方国家,绿地与道路之间不设道牙石,下雨时,地表径流能顺势流入绿地中,被土壤吸收。另外,为提高对雨水的吸收能力,还可以覆盖园林有机质,以增加土壤的疏松性和保水性。

3、封闭式立交桥上,挡板处要多开排水孔;建植草边沟、人工湖来汇集雨水

  李皓:在封闭式立交桥上,挡板处要多开排水孔。孔的密度大约每95厘米一个,孔的宽度应大于12厘米。这些数据来自故宫石栏杆基座的排水孔设计。这些孔洞保障了太和殿的台基从不积水。台基下的场地是砖块夹泥组成的透水地面,所以,孔洞排出的水到达地面就能被吸收了,不产生积水。在美国,排水良好的立交桥上分布有同样密集、口径更大的雨水直排孔,立交桥下的地面用石子铺地等办法保持良好的透水性。这样做能避免大雨时立交桥路面的积水汇流到桥下,引发内涝问题。

  在中国古代的院子和村庄中,几乎都有人工挖掘的水池或池塘,下雨时能接纳地表径流,池满后,水再流向外周的河道里,这是排涝和收集雨水资源的好办法。现代西方国家也开始这样做了。在德国和美国,路边常见植草边沟,以利于地表径流就近排入。径流汇入植草沟中,草能净化水质,草根能帮助水渗入地下,多余的水顺沟流向附近的人工湖里,给城市增加水资源和水景观。为保证大雨时地表径流排放通畅,设置在道路上的雨水排放口应保持较大开口,但必须有防护格栅,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古代中国与现代西方的这些成功办法,消除积水的效果好、方法简单、可持续,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利用雨水资源。传统摆在那里,教训摆在那里,面对内涝冲击,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找到自己城市内涝的原因,找到一条新路,赶上国际的趋势,选择最节省和环保的方式,避免积水成灾,并把暴雨转变为城市宝贵的水资源。

结论:道路硬化尽管给出行带来方便,但极易造成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地下水匮乏。必须硬化的路面选择透水材料,在满足出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建低于道路的绿地,一定范围内配建自然低地,留住雨水,补充地下水,减轻排水压力,恢复良性循环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