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龙泉路延长线为例探讨城市道路红线的划定
谭山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城市在不断优化、发展的同时,需要进行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以及老的市中心区域,而这些区域也恰好是城市规划实施相对薄弱的区域,部分规划道路的划定仅仅是在纸上进行,并未结合现场实际,甚至从大量建筑物的中间横穿而过,造成道路建设成本增加,或是道路建设会对环境、文物保护等产生重大影响,在实施上根本不具备科学性,这当然也是总体规划不够科学、合理的体现,但从另一个层面也是在要求规划编制单位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确定道路红线时应当考虑的更为全面,而不是仅仅将规划停留在纸上。笔者针对该问题,结合亲身参与项目的经历,对道路红线划定,特别是平面位置的确定进行了思考,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算是对城市规划的谏言献策。
关键词:龙泉路 城市规划 道路红线
0.引言
道路红线(boundary
line of roads),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1]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
城市道路红线的划定为当前各规划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市政道路具体平面线形位置和道路的宽度均由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总体规划时确定并报市政府或规划部门审批。
近些年以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以及老的市中心区域逐步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的现状均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为历史遗留区域,也是城市规划实施相对薄弱的区域,部分规划道路的划定未能紧密结合现状,甚至从建筑古迹、珍贵名木的范围内穿越,道路的建设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昆明市龙泉路延长线就是这样一条特殊的道路,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笔者就深刻体会到了道路红线确定的“艰辛”。
1.龙泉路延长线道路现状
龙泉路延长线起于盘龙10号路(已建现状龙泉路止点),止于昆明绕城公路西北连接线茨坝互通立交匝道出入口。该道路为北市区植物园片区交通疏导的主干路,根据上位规划,龙泉路往北延伸,与昆明市绕城公路西北连接线茨坝立交相接,是解决绕城公路西北连接线及周边交通疏导的重点道路之一。
道路现状极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现状的植被分布,二是现状文物的分布,三是周边现状的建筑分布。
(1)植被分布
现状道路为6.0~7.5m宽的混凝土路,双向通行,道路前半段两侧均为高大的雪松,雪松种植与道路纵向平行,中段道路主要穿越一处柏树林,柏树分布规律为越靠近中间现状路,树木越密集,道路末段西侧为法国梧桐树,法国梧桐树种植与道路纵向平行。
图1.道路前段的雪松
图2. 道路中段的柏树林
图3. 道路末段的法国梧桐树
(2)文物分布
现状道路沿线共分布有三处文物,分别是中央机器厂门楼、花渔沟桥和报警塔,其中中央机器厂门楼、花渔沟桥主要位于道路两侧的现状绿化带内,报警塔位于道路的东侧。
图4. 中央机器厂门楼
图5.花渔沟桥
图5.报警塔
(3)建筑物分布
现状道路西侧主要为昆明机床厂厂区,道路东侧为机床厂生活区,根据片区改造计划,机床厂已启动搬迁程序,但近期内难以实现,而机床厂生活区因建筑物较多,道路若便宜进生活区越多,相应的拆迁越大,道路的建设成本就会增加。
图7. 机床厂厂区建筑物
图8. 生活区建筑物
2.龙泉路延长线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方案
针对于龙泉路的现状的复杂性,结合地方政府的意愿,龙泉路的平面线形确定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大的原则:
(1)生态保护的原则—沿线高大乔木尽可能的保留,包括雪松、柏树和法国梧桐树
(2)历史文化保留—沿线中央机器厂门楼、花渔沟桥和报警塔三处文物应尽可能原址保留
(3)交通功能的保障—龙泉路最终的建设必须满足双向六车道,确保主干路交通功能的维持
(4)可实施性—道路建设成本经济合理,拆迁最小化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经过方案对比,龙泉路最终的平面线形根据道路沿线植被分布的情况分段确定,第一段道路沿线为雪松,主要思路为已现状的老路作为入城方向的主线机动车道;现状东侧雪松形成6.0m宽绿化带作为中央绿化带;现状西侧雪松形成7.0m宽绿化带作为入城方向主线和辅道的隔离绿化带。道路向西侧展宽,形成入城方向辅道和人行道。道路向东侧展宽,形成出城方向车行道、辅道、人行道。
图9. 道路沿线为雪松段道路横断面图
第二段道路穿越柏树林,主要思路为以现状老路作为入城主线两条机动车道;从东侧树木稀疏区域开辟新道路作为出城机动车道、辅道、人行道;在老路西侧展宽,新建入城方向辅道、人行道;柏树密集区域采用绿化带包围。
图10. 道路穿越柏树林段道路横断面图
第三段道路沿线为法国梧桐树,
主要思路为以现状老路西侧法国梧桐为中心,新建3.0m宽绿化带作为路中绿化带;道路向两侧展宽,新建双向六车道;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车行道和红线之间)新建园路系统。
整段道路形成后,相比较常规的道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道路沿线的植被最大化保留了下来,其中前段雪松在道路建成后主要位于道路西侧主辅道分隔绿化带和路中绿化带内,中段的柏树最密集的区域也主要位于道路西侧主辅道分隔绿化带和路中绿化带内,末段的法国梧桐树主要位于路中绿化带内。
(2)道路沿线三处文物均原址保留了下来,其中中央机器厂门楼和花渔沟桥只要位于道路西侧主辅道分隔绿化带和路中绿化带内,报警塔位于道路路中绿化带内,通过竖向的合理设置,文物均可以原址保留。
(3)道路依托现状向两侧同时展宽,可以保障与已建龙泉路形成大角度交叉,不会产生错口,可以有效进行交叉口渠化,道路西侧待昆机搬迁后就具备了良好的建设条件,同时道路向东侧偏移的范围相对较小,涉及生活区拆迁的建筑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做到了道路建设投资的经济合理化。
(4)道路的红线宽度为47m至60.5m,打破了常规单一红线宽度的束缚,最大化和沿线的现状进行了契合,在保障道路主干路交通功能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做出了诠释。
3.从龙泉路延长线红线的确定进行的思考
从龙泉路延长线红线确定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城市道路红线的确定并不是单纯的合理布设城市主、次、支道路,道路的具体平面线形和位置也并不是单纯了的在纸上随便划出两条线,整个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在红线确定的过程中要不拘泥于常规,而是要更多的和现状、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规划的可实时性,因此建议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关注。
(1)道路规划的编制单位应更多的了解现场的实际,包括片区古树名木的分布、文物古迹的分布、现状建筑构成、形态及其位置的分布,现状地形高差的分布,审批者在审批过程中可能无法关注到许多具体的细节制约因素,这就要求规划编制单位必须深入现场,在现状的把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
(2)道路规划的编制需要更大范围的征求意见,特别是道路沿线的原有企事业单位,因为这些单位的人员对现状有着更深的了解,只有通过他们才能了解到更多的现状,特别是埋藏在地下的管线、暗河等等。
(3)道路红线的划定应不拘泥于常规,而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如龙泉路延长线,道路宽度从47m至60.5 m不等,而不是一个宽度机械的控制到底。
(4)道路在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市政工程规划的编制(类似于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市政工程规划的编制才能使更多的问题提早的暴漏出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也是避免在当前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难以在更为细小的层面与城市现状吻合,而造成在城市建设中出现错误或是失误的有效措施的之一。
4.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龙泉路延长线工程建设项目参与过程中联想到当前城市规划道路实施过程中经常面临的缺乏实施性的思考,包括道路规划红线穿越难以拆迁的重要建筑、红线穿越大片的林区、道路穿越密集的城中村区域等等,许多道路在出现上述情况时都是通过线形的调整对以上建筑物或是障碍物进行避让,导致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而在规划编制初期却很少深入的去思考如何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也仅供同行业人员的参考,希望可以对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2.昆明市龙泉路(盘龙10号路至西北绕茨坝立交)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谭山,工程师,昆明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