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气热浪滚滚,是否一想到出门就心生怯意,又是否只想在家里吹着空调葛优躺。不开空调也能入眠的日子似乎已经越来越远,是人们变娇气了,还是城市真的变热了?
人会“觉得热”,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
一是自身因素。基础代谢率、衣服厚度、人对热环境的主观预期和耐受度等等都会产生影响。
二是环境因素。如果你住在城市中,“变热了”可不仅仅是主观感觉,气温逐年上升、反射的太阳辐射热也随之大增、凉风吹拂蒸发汗水带来的降温作用也明显减弱……
人们为什么选择逃离城市奔向郊外避暑?只因为日益壮大的钢筋水泥丛林,带来了“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更热?因为热岛效应
城市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机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的气温高出农村地区的现象。那么城市热岛到底能有多热?以北京地区为例,夏季城市的地表温度可以比农村地区高出近20℃。
2013年8月25日北京的地表温度
不过先别被吓坏,这是地表温度,不是空气温度。据气象数据显示,1961年到2000年,北京城区的日平均气温大概比郊区高出3.3℃左右。而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持续了近40年。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6.1%,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近2%左右的速度增长。
为什么会有热岛效应?
原因:
1.城市地区植被减少,导致地面蒸发散热减少;
2.诸如混凝土、沥青一类的建筑材料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更高,会吸收储存更多的太阳辐射热;
3.太阳辐射热在高密度的建筑物之间多次反射,导致城市环境变热;
4.城市建筑物阻挡了风的流动,阻碍了城市的散热;
5.城市的交通工具、工业生产设备、家用电器、人口等自身会发热,导致气温升高。
知道了原因,也就能理解热岛效应的另一个特点——晚上特别热。白天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吸收和存储了大量太阳辐射热,到了傍晚开始散发出来,让人感觉到墙壁和地面就像一个巨大的暖宝宝。
有办法让城市凉快点吗?
如今,为了对抗热岛效应,城市规划者已经想出了很多方法,比如增加城市绿化和水体;建筑采用浅色外表面材料,做好隔热层;合理设置城市风道;减少机动车、空调等的使用,节能减排等。很多城市和地区也把降低热岛效应加进了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要求之中。
在天气湿热又高楼林立的香港,曾经建造了很多连排高层住宅,也就是当地人称的“屏风楼”。
香港的“屏风楼”
随着气温的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屏风楼严重阻挡了香港的城市通风。经过数年的研究,香港政府推出了空气流通评估准则(Air Ventilation Assessment),屏风楼也成为了历史。现在香港的新建建筑都需要遵循这个准则,连政府大楼也不例外。
香港政府总部大楼,中间的开洞能引导城市通风
别小看这些改动,良好的城市设计对热岛效应的降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比如韩国首尔市进行的清溪川生态河道整治。
清溪川改造前和改造后
在改造前,河道上部覆盖了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和高架桥,气温比首尔市区的平均气温高5度以上。拆除覆盖物,还原生态河道以后,河面上方的平均气温要比首尔市区平均气温低3.6度。同时,清溪川周边地区平均风速至少增大了2.2%、最多增大了7.1%。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克拉码头步行街的重建。这个项目增加了遮阳和导风的设施,设置水幕和喷泉,很好地缓解了新加坡湿热气候带来的不适,给市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室外休闲空间。
克拉码头的遮阳导风的构筑物和水幕喷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气候区域,导致热岛效应的关键因素是不一样的,坚决不能依样画瓢。
如何给自己周围降点温?
在给城市降温之前,我们可以从我做起,减少身边的“小热岛”。
首先,避免卧室外墙朝西,做好遮阳措施。其次,增加居家通风度。有研究表明,人们在自然通风的建筑物中,对热的耐受度要高于使用空调的建筑。在此小编要隆重推荐通风神器——吊扇,买一顶与吊扇结合的吊灯,装修的时候装上既有格调又节能舒适不占地方。
假如住宅设计合理,有良好的对流通风,也就是俗话说的“穿堂风”就更好了。在节省电费的同时,也减少了一个给热岛添砖加瓦的人造热源。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发展,楼宇林立,决策者必然会意识到,城市生态的重要性;我们作为这个城市中的一员,更要努力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