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系统性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在市政工程领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初探

发布者:编辑 发布时间:2023-04-21

20224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有关需求,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发布了《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简称“海绵20”),提出了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明确实施路径、科学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开展项目设计、严格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六个方面的要求。

1、海绵城市的内涵理解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方面的技术手段(六字箴言),实现水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积存。它与传统的城市开发建设理念的本质区别在于紧密依托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原有生态,对场地的开发影响降到最低。其中,渗,指的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滞,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设施、地形,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和短时间形成的雨水径流量。蓄,是将雨水蓄积起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目的,为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储备。净,即初期雨水的净化和源头污染的控制,以确保受纳水体及利用水源水质的安全。用,就是将雨水作为非传统水资源进行使用,雨水成景,雨水说故事。排,就是通过排水系统将污水集中收集后进行处理,将超标雨水向受纳水体进行排放。

海绵城市概念解析图

2、海绵城市的新政策解读

“海绵20”中,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以下重点要求:一是建设目标为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二是实施路径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转变,以工程措施为主向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融合转变。三是规划目标、设计指标的科学严谨化,充分顺应自然肌理、地形和水系关系,确定排水分区。四是多专业协同、多目标融合、全生命周期统筹开展项目设计。五是建设管控的务实化、施工管理的严谨化、运行维护从严化。六是长效机制的健全,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宣传及监督各个方面形成管理系统,长效管理海绵城市的运营。

(图片来源于网络)

3市政工程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融合与方法初探

结合市政工程的特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融合和技术要点分四个层级进行分析研究。

1)流域区域。流域区域往往是一个以水系为核心的综合型区域,可以是多个城市,也可以是多个片区。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主要策略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设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理想的山水城空间格局,加强城市开发建设选址与防洪排涝的统筹,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识别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的空间分布,保护山体自然风貌,恢复山体原有植被。修复河湖水系和湿地等水体,恢复自然岸线、滩涂和滨水植被群落,提高水资源涵养、蓄积、净化能力。保护流域区域现有雨洪调蓄空间,扩展城市建成区外的自然调蓄空间。针对沿河、沿海及有山洪入城风险城市,提出防洪(潮)工程等方案。

2)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是一个综合型的运营系统和肌体。系统性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建设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整体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结合城市内涝治理、城市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逐步构建健康循环的水系统。结合城市更新“增绿留白”,在城市绿地、建筑、道路、广场等新建、改建项目中,因地制宜地建设屋顶绿化、植草沟、干湿塘、旱溪、下沉式绿地、地下调蓄池等设施,推广城市透水铺装,建设雨水下渗设施,不断扩大城市透水面积,整体提升城市对雨水的蓄滞、净化能力。恢复城市内外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增强水的畅通度和流动性,因地制宜地恢复因历史原因封盖、填埋的天然排水沟、河道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3社区,是城市中的细胞,是居民生活的直接性空间。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充分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优先解决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水管网混错接等问题。

在解决居住社区设施不完善、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时,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充分利用居住社区内的空地、荒地和拆违空地,增加公共绿地、袖珍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实现景观休闲、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4)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在各类建设项目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水库、泵站等防涝设施,改造和建设地下管网(管廊、管沟)、城市雨洪行泄通道、城市排涝沟渠等,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新建城区应提出规划建设管控方案,统筹城市水环境治理、污水提质增效等工作要求,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先地下后地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排水设施,并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效衔接,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协同推进。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针对积水内涝、面源污染、水环境质量差、公共空间品质不高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排水管网、雨水泵站、调蓄设施等排水防涝设施的改造建设,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建设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对城市降雨、防洪、排涝、蓄水、用水等信息进行综合采集、实时监测和系统分析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25月,昆明市成功申报成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三年示范期内,昆明市将建成洪涝共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示范。2024年,将实现城市内涝点全部消除,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对应的暴雨情况下,区域内建筑底层不进水,道路交通不断行。实现雨污分流改造全部完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污水厂进水BOD浓度、年径流污染削减率等指标达标。实现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市政杂用、工业农业、园林绿地灌溉、河道生态补水等用水得以一定的补充。实现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昆明市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满意度不低于95%。实现城市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昆明市市政工程建设的本土领军企业,昆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将深度推进系统性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学习和研发,在市政工程各领域建设中,充分融合系统性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的理念,科学合理确定设计方案,高度契合相关工作的要求,为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提供充分的技术储备,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