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作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城市建成区内功能衰退、环境恶化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综合整治与功能重塑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物理空间的改造升级,更包含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旨在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变革,它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平衡好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城市更新的核心理念在于“以人为本”,强调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剧,绿色低碳成为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导向,推动城市向更加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血脉,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系统、电力供应、燃气、热力、通信、照明、绿化、防洪排涝等多个方面,是支撑城市经济活动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生命线系统。在城市更新中,市政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升级直接关系到城市功能的完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主要包括优化交通设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智能化改造给水网络,建立设施为基底的高效节水机制,“量”与“质”并举的供水机制,消除污水收集空白区,补缺破损老旧管网,实现雨污完全分流和初期雨水弃流排放;能源供应系统绿色转型,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升级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构建高速、泛在、智能的信息网络,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营造优质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近年来,绿色低碳理念在行业领域不断推广,是区别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大拆大建模式,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为前提,以绿色低碳社区建设为主要单元,以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为重要环节,推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居民生活协调发展的成本集约、功能复合、生态友好的城市更新模式。市政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更新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融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践,提出以下绿色低碳技术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一是道路交通绿色低碳更新。绿色交通是指对人类生存环境不造成污染或者较小污染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公共交通、慢行系统、静态交通系统的更新和建设。通过优化交通站点位置和线路,构建优质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多方式停车换乘接驳系统,设置特色化、智慧化的公交服务,提升公共交通覆盖率和运营质量,高品质服务大众。改造有碍行人通行的人行道空间,完善标识及服务设施,一体化融合设计景观、城市家具元素,建立立体过街、绿道等多维慢行系统,科学规范设置非机动车道路系统,最大限度保障非机动车交通安全。有效利用城市闲置地和消极空间,打造与绿植共建的静态交通系统,规范共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的路侧停放。
多维慢行系统示意(来源于互联网)
与绿植共建的静态交通系统示意(来源于互联网)
二是市政工程设施绿色低碳更新。绿色基础设施是提供全面生态系统服务的绿色网络结构,是城市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基础性空间框架,包含国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基础设施化的城乡绿色空间和绿色化的市政工程基础设施三个层次。市政工程设施绿色低碳更新属于绿色化的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层次,包括智能水管理系统建设、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照明系统绿色低碳化建设、河湖水系生态修复以及市政管网绿色更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智能水网,实现水资源的精准计量、监测与管理,系统性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污水管网全覆盖区域建设,高效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有效扩宽城市水域面积,有效控制单点暴雨带来的雨洪峰值流量,彻底消除污水收集空白区。消除照明盲点暗区,低碳化改造城市照明系统,替换高耗能、重眩光、无控光的路灯光源。采用生态护岸、人工湿地等技术,对城市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提升水质;增加城市绿地面积,采用本土植物进行绿化,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广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增加城市碳汇。补缺破损老旧市政管网,多专业市政管线共享共建、高效传输,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金汁河扩宽水域面积,增强泄洪能力
营造生态护岸,修复水环境
(来源于作者自摄)
低耗能照明示范区域——雄安新区(来源于网络)
展望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市政基础设施将更加智能化,实现高效运行与精准管理。同时,不同基础设施系统间的融合度将提高,形成协同高效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与此同时,推动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构建闭环经济体系,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未来城市更新的主要着力点。面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挑战,注重韧性建设,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城市基本服务功能的连续性亦成为市政基础设施更新的重点任务。
大数据支撑下的人工智能城市运维网(来源于网络,作者局部修改)
市政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更新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将更加绿色、低碳、智慧、宜居,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图文 | 二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