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新闻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创新策略

发布者:编辑 发布时间:2025-10-27
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手段,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面临着理念革新、技术升级等迫切需求。然而当前城市设计仍存在全域统筹不足、生态价值失衡、公众参与缺位等问题,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性亟待加强。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探索城市设计创新策略,实现城市空间自由高效配置、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多重目标,成为重要议题。
一、国土空间规划背景
(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和各类开发保护和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该制度强调“多规合一”,将原有的城乡规划利用规划进行整合,旨在解决过去规划体系庞杂、内容冲突、缺乏协同效应等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
(二)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与原则
       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发展战略落地、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等。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估为基础,对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进行科学有序统筹布局,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各类海域保护线等空间管控边界进行划定,强化底线约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国家战略实施[1]。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实现国土空间科学利用、合理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坚持改革创新、科学治理等原则。
二、城市设计现状分析
(一)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困境
      城市设计和国土空间规划在衔接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两难的问题。从内容层面看,城市设计的目标、指标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存在差异,国土空间规划中缺乏明确的城市设计特色塑造、空间品质提升等内容传导路径,城市设计的要求难以有效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的各环节。从管理层面看,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管理职责交叉、协调难度大、影响规划编制效率和效果等不同管理流程的问题。同时技术标准不统一也是衔接的一大障碍,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在用地分类、数据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信息难以共享、规划编制与实施难以协调一致。
(二)城市设计实践中的不足
      传统的城市设计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弊端也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逐渐显露出来。传统的城市设计往侧重于城市局部区域的形态设计,对城市全域空间缺乏整体的统筹和把控,造成城市空间割裂,区域间缺乏有机的衔接和协调发展。在设计理念上,过分追求视觉形象和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出现了大量破坏生态环境的“形象工程”,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分配不均等问题。传统的城市设计与其他规划衔接不够,与土地利用规划等存在矛盾和冲突,导致规划难以有效执行,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2]。
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创新策略
(一)理念创新:构建全域全要素城市设计思维
      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城市设计要树立全域全元素设计思维。从全域视角出发,将城市与周边乡村、生态空间、基础设施等统筹设计,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对生态、农业、城镇等各类空间要素的全面考虑,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有机统一。如在设计城市郊区时,可结合生态保护、发展农业和休闲观光,建设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示范区。引入“韧性之城”、“低碳之城”等新概念,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风险的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设计与管理水平
       借助数字化技术是提升城市设计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应用地理信息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精确分析与模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可视化地分析城市空间的现状和潜力,为城市设计提供科学基础。而BIM技术则可以在方案比选、施工模拟等城市设计环节中得到应用,使设计质量和执行效率得到提升。利用大数据对公众行为模式和需求进行分析,如通过分析手机信令数据、优化城市公交站点和商业设施布局等方式,使城市设计更符合公众的实际需求。同时建立城市设计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规划编制、审批、执行、监管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效能和透明度。
(三)方法创新:强化多学科协同与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是一项需要加强多学科协同的综合性工作。整合城乡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组建一支跨学科的城市设计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团队。生态学家可以在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中提供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议,经济学家可以对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社会学专家则通过多学科的协同作用,关注居民的社会需求,实现城市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城市设计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成果评审等各个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市民听证会、网上平台互动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市民意见让市民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充分参与,提高公众建立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机制,让市民的意愿真正体现在城市设计的成果中,提高市民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制度创新:完善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机制
      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建立统一的目标指标体系,将城市设计的特色塑造、品质提升等目标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保护、空间管控等目标相融合,制定一套覆盖两类规划的指标体系,明确城市设计要求在各层级规划中的传导路径[3]。其次,优化管理体制,明确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例如,可设立联合规划编制小组,共同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再者,统一技术标准,制定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的技术规范,在用地分类、数据标准、图纸表达方式等方面实现统一,促进信息共享与规划协同。
四、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不仅重塑了城市设计的宏观语境,也为其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理念、技术、方法、制度四个维度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创新策略,以期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与综合竞争力。未来还需持续关注实践过程中的新问题、新需求,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未来交相辉映的美好家园。

投稿|二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