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古今中外的防洪举措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2-28
洪涝灾害的成因
按照成因,洪水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而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最大洪水,特别是历年最大洪水,往往由暴雨形成。
(一)气候—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
气候上中国位于亚洲季风区,深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中国的东部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的水汽主输送带中,经常产生持续的强暴雨。当季风气流到达中纬度时可与中纬度空气相互作用,尤其是在中纬度持续性环流(如阻塞高压)影响下,二者具有更强、更持久的相互作用,可产生持续性大范围的强降水。在与中高纬冷空气相互作用下可产生更持续、更强烈的季风降水和大暴雨。[1]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东部季风雨带逐步北移,会使中国北方降雨增多。首先,气候变暖会使大气的水分增加,降水的强度会增加,季风水汽输送带将会更强,并且北推更明显。其次,气候变暖会使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会出现更多异常的环流型和更强的季风水汽输送带,则会造成持续性大暴雨,尤其是北方。最后,气候变暖会使辐射强迫改变,影响地表向大气的热量与水汽输送,把热量和水汽向上输送到对流层中上部,并造成层结的稳定度变化,改变降水的发生条件。[2]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水融化,形成融雪洪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加速,使得中国冰川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日益增高。
(二)人类活动—洪涝灾害加剧的本源
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城市化引发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也会导致城市突发性短历时强降雨更加频繁、强度更大。同时,城市化快速扩张过程中,原有的农田、绿地等透水能力强的地面被不透水的“硬底化”水泥地面所取代,雨水的下渗量和截流量下降,径流峰值增加。城市建设截断了排水管网,破坏了排水系统,老城区排水系统老化失修,淤积堵塞严重,都进一步降低了排水能力。另外,河道中的阻水桥梁、桥涵以及各类垃圾倒弃等使得河道行洪空间被占用、堵塞,造成了行洪不畅。[3]
水土流失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河流上游发生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随水流入河流湖泊,使河床抬高,湖泊淤积变浅。河床抬高导致泄洪能力下降,湖泊变浅湖泊面积缩小,导致湖泊蓄洪滞洪能力下降,加剧洪涝灾害。而水土流失与人类的滥砍滥伐、围湖造田等行为息息相关。
古今中外防洪举措以及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2020年引发洪涝灾害的强降雨产生原因:
1. 2020年5月进入衰减期的一次弱厄尔尼诺现象通过提高北印度洋的海温,使得原本只呆在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将手伸向我国两广,福建一带,而且较往年显著偏强。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或我国南部海区的充沛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由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多。
2. 另外,据科学家分析2~3月青藏高原升温幅度与6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也有关系,升温弱年大气环流的形势和各种天气系统的配置会为长江中下游南部降水提供更有利的水汽、动力及热力条件,而今年2~3月份青藏高原积雪比较多,导致2020年为青藏高原升温弱年。
3. 不仅如此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偏低还更容易使东侧的四川盆地在产生气旋式环流异常并东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让持续性降雨中叠加了过程性极强降雨。
古代治河防洪思想流派[7]
1.避洪。这种思想起源远古,是生产力极为低下时期的产物。当时,面对洪水的危害,只能“择丘陵而处之”。
2.挡洪。从传说中的“稣障洪水”“稣作城”防洪开始,以堤坝工程阻挡洪水侵袭,保护河道两岸城池、村庄和农田,是历代防洪思想的主流。修筑堤防,是这类主张的基本措施。经过从战国到西汉长时期大规模的实践,堤防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这一主张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主张,从单纯的筑堤挡水,发展为以堤束水,以水冲沙,从而达到防洪治河的目的。
3.分洪。这类主张也起源远古,大禹治水的基本措施之一就是“疏九河”,使黄河多支分流入海。西汉时期的分疏说是分洪主张的典型代表。明代前期,分洪主张在治河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其典型代表人物有宋镰,徐有贞等人。宋镰认为,“河之流分而其势自平。”徐有贞也提出:“水势大者宜分,小者宜合。分以去其害,合以得其利”。
4.滞洪。滞洪思想始于西汉。贾让、关并是这类主张的代表人物。贾让提出,消除水患的根本症结在于“不与水争地”。在进行国土规划时,应为滞留江河湖泊的洪水留有较大的余地。在大河两旁不设堤防,在河畔低洼地区筑堤成泽,作为河道的滞洪水库,“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
5.改道。主张让河流改道以消除洪水灾患的方案,最早也始于西汉。除了前面提及的齐人延年的改道建议外,持这类主张的代表人物还有孙禁、王横等。汉成帝时期,孙禁、王横提出,“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至海五百余里,水道浚利”。
6.用洪。这种主张是针对北方多沙河流产生的,以用洪而治洪的思想。具体设想是通过利用洪水和泥沙进行淤灌和固堤。淤灌起源很早,宋代规模最大,但把它作为一项治河防洪的方案,主要是在清代。清代陈法和顾琼等人有“以不治为治”的主张。即设想在黄河和永定河两岸滩地和低洼地方,不作工程,任其洪水漫灌,实行一水一麦,费省效宏。
7.治本。到了清代,始有一些意见涉及解决多沙河流防洪的本质问题。这些意见强调两点:一是防洪要解决泥沙问题,二是解决泥沙和洪水要在上中游下工夫。这些意见是要在上中游做好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泥沙。清人这些意见无疑是极有远见内。这与当代正在开展的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待措施极为相似。
古代防洪经典工程分析:
实例一:河东盐池古代的防洪措施[4]
盐池位于涑水河盆地中心低洼地带, 周围中条山水、峨嵋岭水均向盐池汇集, 对盐池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敕修河东盐法志》1中云:“盐生于水也, 然以主水生, 又以客水败。是以未治盐先治水, 未治主水, 先治客水”。说明防洪对盐池生产的重要性。为此, 历代统治者在防洪工程、防洪管理采取了各种措施。
1.“防洪之道, 不外乎导水流而外泄, 又障水流而防其入内, 客水除而主水始为作成之利, 则渠堰是急。”这说明盐池的防洪有两个方面, 一是渠的排洪作用, 二是堰的拦洪作用。只有排拦结合运用, 才能有效地保证盐业生产的发展。
2. 北魏正始二年 (505年) , 都水校尉元清主持开凿的永丰渠, 东起夏县王峪口, 汇白沙河后入安邑城北, 接苦池水, 西入伍姓湖, 与涑水河汇合注入黄河, 全长约65公里, 它对排泄中条山北之洪水, 避免盐池客水漫入,发挥着重要作用。
3.隋大业年间 (605~617年) , 都水监姚暹在永丰渠的旧基上重新修浚, 加高土堰, 以泄山洪。
4.唐贞观年间 (627~649年) , 并州刺史薛万彻重加浚修。
5.下设专管渠堰的官员, 至清代, 盐池渠堰的岁修疏浚已成为盐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部分。
6.自隋大业年间由永丰渠重修为姚暹渠始, 年年维修加固, 期间长达1500多年。
缺点:
1.修浚不力, 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每次浚修征调的当地民工只是在为朝廷服劳役, 堤堰渠道的坚固与否和民工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 工程质量就没有保障。
2. 治水不治土, 岁修不断, 效果不佳。以姚暹渠为例, 虽不停岁修, 仍屡修屡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条山边山地带的水土流失严重, 洪水携带着大量泥沙沉积渠内而成。朝廷的不断浚修只能使渠堤暂时起到防洪挡水的作用。
实例二:太原古代城市防洪体系[6]
1. 北宋和明代, 太原城都修建了设计合理、坚固耐用的堤坝和城墙, 对抵御洪灾起了很大作用。北宋新建的太原城有外城和子城两道城墙, 外城周长为一十里二百七十步, 四面各开一门, 子城周长为五里一百五十七步, 四面各开一门。除双重城墙外, 北宋在汾河东侧修筑了两道堤防, 以防止河水泛滥危害城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明代洪武九年 (1376) 扩建后的太原城周长二十四里, 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砖, 四面各开两门, 共八门, 门外各建瓮城。明代筑城技术的提高以及砖的使用, 大大增强了城墙抵御洪水的持久力,提高堤坝强度的同时, 于汾河之西新开沟渠, 以疏导洪水流向汾西的空旷地带。这种防御和疏导相结合的做法, 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御洪措施, 有效的防止了汾河的决堤。
3. 宋、明两代太原城均建有城壕,明初扩建太原城时, 城壕“池深三丈”
4. 宋代太原新城选址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 城市新建时将西部部分湿地围入城市, 形成了城内北高南低、西部沿城墙根为低洼的湿地的地形构成。正是这些湿地的圈入, 为太原城内提供了解决雨水排放的蓄水地带。
缺点:
1. 统治机构的散漫无序, 对防洪工程缺乏有效的管理。
2. 劳动工人被强行征役,工作积极性不高,工程质量不佳。
国内外防洪措施以及国内外防洪标准对比
- 国内防洪措施
1、长沙城市防洪措施
1.小尺度雨洪调蓄空间的构建
着重于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增加小尺度雨洪调蓄空间,使地面硬化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依托建设源头LID设施,促进小雨雨量削峰,实现雨水净化;提升源头处海绵设施建设速度,促进城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使生态本底容量得到大大提升:在源头上对雨水进行控制,使地面径流系数降低,洪峰流量效减,从而达到错峰排水的效果。
2.中尺度雨洪调蓄空间的构建
从管径增大、泵站装机容量扩大等方面入手,对设备进行调蓄。同时,基于公园内的水体状,使周边径流入湖通道尽力增加,从而使公园内水体利用率显著提升,河湖应急调蓄管理系统加速建立,并使之成为城市排涝体系的一部分。
3.大尺度雨洪调蓄空间的构建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求水体“蓝线”规划必须坚决予以落实,为不再减少河湖水面提供保证,同时对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对受城市建设影响,将被改造后丧失生态功能的河道,如长沙港子河、圭塘河局部支流等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护坡。
2、武汉市城市防洪措施
1.建立健全城市防灾制体系
建立一套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应急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同时对发生灾害时各部门职责等进行明确规定,避免出现责任的缺失或是职责的重叠:建立由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媒体和普通群众等各界代表组成的城市灾害应急委员会,以实现各方利益的表达和协调:建立专家咨询会并实现常态化,保证民众听证会制度实现常态化,对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保障的制度进行完善,调动社会公众力量进行参与;坚决要求对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定进行落实,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增强群众信任度。
2.提高基层防灾抗灾能力
要求灾害应急委员会要下沉到社区级别,实现对社区灾害防治工作的统筹管理,以社区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社区防灾预案,为保证社区安全稳定提供技术支撑;积极组建社区应急队伍,尽量保证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应急队伍:加强建设社区安全文化,对举办“社区安全日”等活动大力支持;各类灾害应急演练不定期举行,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救灾能力。
3.加强社会防灾文化建设
提高灾害应急水平,积极构建“地方政府一社区一科研机构”联合模式,在全社会构建防灾救灾氛围,使之成为实现防灾救灾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动力。在教育体系中加入防灾减灾教育,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形成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向社会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应急教育,提升公众对防灾知识的掌握程度。
3、重庆“2017.7.1”乌江超警过境洪水应对
1.要使村 (屯) 、乡 (镇) 、县3级防汛组织机构设置常态化, 人员、设施、设备配给充足, 尤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无线、卫星通讯网络, 保证非常规事态下的通讯畅通, 使已经建立起来的自动化水雨情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水雨情信息、各类防汛指挥决策信息及灾情信息等能够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
2.在县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洪水防御方案的基础上, 细化乡 (镇) 、村 (屯) 及各类水利工程等的专项洪水防御方案, 加强对各类预案的审核, 突出预案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避免形式化、空洞化, 力求做到符合实际、指导得力、行动有序。
3.在防汛抗洪过程中, 应遵循有工程防御地区以防御为主, 避险为辅;无工程防御或工程防御能力偏低地区以避险为主的防御策略。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以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为最高指导原则。
4.防汛期间, 各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工程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机制的建立。做到人不离岗, 岗不离人, 加强巡查, 遇险及时排除, 力保工程在防洪设计标准内不出现垮坝、溃堤等恶性事件, 切实发挥出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来。
5.同时, 在河道防洪中, 要加强河道行洪障碍的检查与清除工作, 使河道行洪通畅, 提高河堤防御洪水的能力。
6.在县城的洪水防御中, 要做到防洪、防内涝两手抓。建立专业的汛情、涝情监测及抢险队伍, 建立科学的巡防机制, 加强水文分析工作, 在可预见范围内, 确保城市堤防不溃堤, 城区内涝不成大灾。遇超历史洪水, 城池不保时, 全体居民能安全撤离。
7.加强防汛抗洪演练与培训, 提高防汛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 及时发现并解决防汛抗洪指挥系统存在的上下衔接不畅通、指挥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工作人员未尽职守等问题, 确保机制体系顺畅, 指挥得力, 防患于未然。
4、太湖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及减灾对策
1. 增加太湖调蓄能力
太湖是流域内最重要的调蓄湖泊, 面积2338km2, 承蓄上游16000km2的来水, 调蓄水位每提高0.1m, 可增加调蓄量2.4×108m3, 从提高流域防洪标准及保护流域整体防洪安全看, 必须增加太湖的调蓄能力, 同时提高太湖环湖大堤的抗风浪能力和堤防安全度。
2. 加大太湖泄洪量, 实施太浦河、望虞河洪涝兼顾控制方案
太湖洪水主要依靠太浦河、望虞河分泄入长江和黄浦江.“两河”泄水能力是统筹太湖蓄泄的关键, 但目前“两河”泄水对河道两岸影响较大, 洪涝矛盾突出, 可以通过完善“两河”控制、科学调度的措施, 妥善流域防洪与地区排涝的关系, 以增加两河排泄太湖洪水的能力。
此外, 增加太湖外排能力, 在保证下游地区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利用东太湖现有88m水闸控制泄水, 同时, 改善东太湖日益恶化的水环境及下游河网水环境。
3. 增加洪水北排长江、南排杭州湾的工程措施, 增加流域洪水外排能力
排江是太湖流域防洪的主要通道之一, 包括湖西区排江、武澄锡区排江和阳澄区排江等.从流域防洪看, 增加沿江排江能力、减少入湖水量也有利于太湖防洪安全.增加排江能力, 对于改善沿江地区排水条件并为流域增加供水能力创造一定的条件。
杭州湾具有潮差大, 河道比降大, 泄水能力强, 排水时间长的优点, 完善南排配套工程, 增加南排能力, 是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的措施之一。
4. 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 建立流域防汛调度系统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达, 防洪要求高, 但平原水网防洪难度大.治太工程和规划确定的防洪工程为流域防洪安全奠定了很好的工程条件.保证流域防洪安全, 还需要非工程措施的综合配套, 以发挥流域工程的整体效益.必须加强流域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和洪水的调度控制, 加快流域防汛预警系统建设, 满足流域防洪需要。
流域防汛预警系统建设包括覆盖全流域的信息采集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汛决策支持。同时, 建立流域主要控制线监控及重点工程自动控制系统, 以提高流域统一调度能力和洪水调度水平。
5. 理顺流域管理体制, 提高流域防洪调度水平
江河流域防洪涉及上下游、左右岸、省市间和部门矛盾, 流域防洪必须从流域整体出发, 保证重点, 兼顾一般.要建立完善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防洪管理体制, 强化流域统一管理.要制定全面的、科学的流域防御洪水方案, 明确流域机构对防洪实行统一调度权及监督检查权.提高流域水资源 (包括供水) 科学调度水平, 完善管理设施, 维护流域水工程设施的良性运行.
6.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太湖流域城市化水平较高, 城市密集, 人口和产业集中.1997年城市化率已达50%, 预测2010年将达到62%;据对1999年太湖流域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分析, 城市洪灾损失占全部洪灾损失一半以上.城市防洪是保障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点.
国外防洪措施
·美国奇黑利斯河的防洪措施[10]
大规模流域项目:
在河流上游建设大坝和水库,为鱼类洄游修建鱼道,以及一些水质和泥沙治理方面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分析,大约需要耗资 560 万美元,项目建设大约需要经费 2.5 亿美元。目前,正在进行“5 号公路”保护项目的设计和分析工作,包括抬高公路的地基、架设高架桥、进行移民搬迁等,需要花费 3.5 亿到 20 亿美元。
小规模项目:
用于堤防建设的征地和移民搬迁项目,以提高蓄洪能力,恢复滩地面积;水基础设施保护项目,包括修建堤坝来保护污水处理厂,修建防洪墙来保护饮用水系统等;畜牧业和农业保护措施,包括在保护区修建“动物防台”,为牲畜提供洪水避难场所,修建洪水撤退道路,方便牲畜在遭遇洪水时撤离,减少牲畜死亡。这些项目大约需要投资 100 万美元。
生态保护项目:
实施生态环保项目,以提高流域整体的生态价值,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以及大量鱼类的生存环境。包括制订全流域的水生物种促进规划、连接和保护河岸毗邻区、控制水土流失等。
洪泛区恢复项目:
清除洪泛区的人为障碍和生态栖息地障碍,例如,乱石、抛石和小的堤坝等,使河流流路回归自然。防止河岸侵蚀,包括建设防洪堤允许河流自然弯曲、阻止牲畜进入主河槽等。恢复河流毗邻区,降低河流毗邻区、湿地的洪水风险,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控制侵蚀,在河岸上植草种树,稳定河岸,减慢洪水流速。管理用地,以防止重复性的洪水损失,并减少新的土地开发可能带来的洪水破坏。
减少经常性洪水损失项目:
瑟斯顿和刘易斯两县有 128 个地块经常遭遇洪水,需要抬高地势,或者将这些土地卖出去。每处估计价值在 1000 万至 1500 万美元,而抬高房屋的地势,每户大约需要投资 3 万到 5 万美元。
洪水观测和预警项目:
成立专门顾问委员会,评估联邦和各州的洪水预报方案,确定流域的洪水防御措施。评估最终形成一个预案,就是对各种洪水威胁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级别洪水下各机构的协调关系,以及与公众的沟通机制,并建立洪水数据网站和辅助的观测设施。洪水数据网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收集系统,是一种可视化的河流监控工具,只要输入网址,任何一台公用电脑或者移动手机都可以进入该系统。洪水数据网站提供了实时的洪水数据信息、洪水淹没图信息,并且能预测未来洪水水位。辅助观测设施,包括 10 个自动化雨量站、10 个温度计量站、2个流量站。
5、纽约城市防洪措施
危机管理项目
1.危机准备项目
邮件警示:危机管理办公室以电子邮件为载体,把涉及危机准备和危机处理项目提供给订阅者,主要内容是危机准备、通告、警示、指南等方面信息。
市民梯队:建立市民梯队行动委员会,以公共教育与志愿者项目为载体,为市民应对危机提供帮助。
2.危机反应项目
(1)城市危机管理系统
界定了早处理危机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明确规定了不同危机与不同部门的对应关系。
(2)城市应急资源管理体系
能够保证第一时间合理调用全市的救援力量和应急资源,需要来自不同单位的代表每周召开一次会议保证信息的即时性、有效性。
(3)城市搜索和救援
人员精良,快速持久救援(我觉得他不如我们国家的救援队)
(4)危机呼救和反应系统
覆盖全美国。
6、英国防洪措施综述
1. 政府增加资金投入,至少应提供基本的维修资金,以便通过开展适宜的河道疏浚和维护工作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定期清淤和保持河流清澈是最基本的洪灾预防措施,即便是在财政预算吃紧的时候,也应挤出这部分资金。政府应当认识到定期维修工作的重要性,应将维修工作与新建防御工程视为同等重要。
2. 英国环境署以及当地洪水管理机构应该统筹全面考虑洪水管理体系,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上游流域规划、防洪设施以及不断增加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防洪应对能力。
3. 英国环境署应当会同其他基础设施投资者一起,制定用于维修和经营基础设施防洪系统应对能力的标准。这其中包括在极端天气事件条件下所达成的服务标准。
4. 政府部门应当通过提交一项用于防洪管理方面的资金预算与维修长期计划,制定用于提升防洪系统应对能力的长期计划,这样才能摆脱6a资金计划循环圈。
5. 成立多个机构和实验室, 用以预防和减灾的研究。英国洪水风险研究中心便是这样一个机构。它将预测和减灾将作为中心任务, 提供早期预警系统, 为政府提供咨询和有效的减灾战略, 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必要信息, 帮助挽救生命, 尽可能减小经济损失。洪水风险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洪水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和其他与此有关的环境政策, 主要包括洪水风险和洪水预警、可持续发展和应对策略、沿海地带的管理、环境经济、紧急情况和应急反应、河流及河流恢复的公众意识、减灾选择和决策以及大城市的洪水风险。
6. 英国生态和水文中心致力于应用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洪水和干旱及其对生态的影响, 编写了《洪水估算手册》, 指明降雨量和洪水频率, 以应对大暴雨所造成英国频繁发生的塌方事件。
7. 英国还致力于预测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灾害强度和频率变化的研究, 更多地了解暴风雨和洪水的物理学和动力学, 包括地形观测, 使气候模型表述更准确。并注重加强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和组织的合作, 使其研究适用于其应急反应和预测。
7、伦敦城市防洪措施
第一:合理规划城市排水排泄体系,规定在洪水高发地区不能建设建筑物。建立“防暴雨安全应急机制”,具体规定当城市达到较大降水量的情况下,暂时允许向泰晤士河排入污水。
第二:建立和完善暴雨预警机制。成立“洪水预报中心”,对洪水预警信息的发布进行专门负责。
第三:建立和完善可持续排水系统。成立国家级工作组负责管理可持续排水系统,具体负责建设、监督和管理城市排水系统。对各区域进行改造,实现雨水向地下的快速渗透,路面积水有效减少,降低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法国巴黎城市防洪措施[5]
1.应急理念和应急处置机制
省长和市长直接负责巴黎市预防与治理水灾工作,同时直接负责救援。五年内重新修订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水灾应急演练。强烈重视生命,抓紧时间救人是救援队伍的首要任务。当灾情无法应对是,总指挥从巴黎市长逐级向上。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重力流管线系统,具体就是主要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处理并排放,达2450公里长度,排污口1.8万个,下水道盖2.6万个,地下蓄水池6000多个,供水、煤气等管线也铺设再管网内部,实现了综合利用,并具有较高的效能。
3.救援力量
救援队主要成员就是消防队和消防员。巴黎市所有的消防队员都是专职军人,资金充足,设备齐全。
4.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整合志愿者和社会力量,有助于再社会中传递救助技能,与百姓生活拉近距离,提升群众的的反应灵敏程度,在早期处置时必将发挥出明显且及时的作用,有效补充国家救援力量。
8、国外防洪工程和防洪标准
世界各国的防洪减灾实践表明,工程防洪措施是基本的防洪措施。
工程防洪措施主要包括堤防、水库、河道整治、分洪区、水土保持工程等。发达国家开发江河历史较长,从而较早地形成了防洪工程体系,各项工程措施得以较为综合地运用,防洪效益显著。如美国密西西比河,经过半个世纪的防洪建设,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包括150座水库,7860km堤防,4个分洪道以及河道整治工程。其中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调度,其防洪效益比重占2/ 3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防洪体系较为单一,防洪以堤防为主,再加上江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堤防防洪效益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堤防的建设、维护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城市人口和财产集中,一旦遭受洪水,损失重大,因此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城市防洪。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早,许多城市形成了较为综合的防洪系统。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围堤、分洪道、抽水和排水系统等,因不同条件而采用。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奥尔良市四周设堤防,市内设抽水站。密执安湖岸的芝加哥市建庞大的地下水库,将洪水期河水和雨水存蓄于地下隧洞和水库中,然后抽到污水处理厂处理。60年代日本随着城市洪灾的增加,城市防洪工程重点放在建设超规模堤防,设置洪水调节池,雨水储留设施和整修下水管渠等方面。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主要江河和重要城市大都规定了很高的防洪标准,一般是100~ 200年一遇,次要江河和农村地区的防洪标准视程度不同采用30~ 100年一遇不等。美国50年代规定了江河防洪标准一般采用历史最大洪水,对密西西比河采用比历史最大洪水大25%的计划洪水,高于100年一遇, 60年代实行洪泛区管理后,以100年一遇作为洪泛区建筑物防洪标准。在美国城市防洪一般采用100~ 500年一遇标准,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建议城市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实际一些人口为2~ 3万的县城自定义为100年一遇,农村地区为50年一遇;日本60年代规定,一级河流防200年一遇的洪水,二级河流防100年一遇的洪水,次要河流防50年一遇的洪水;印度对重要流域堤防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农村堤防20年一遇;孟加拉国主要堤防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前苏联建筑法规规定在25年一遇的洪水
位以下的地区不得设居民区,一些大城市的防洪标准在100~ 1000年一遇。
9、中国的防洪工程和防洪标准
我国的防洪工程主要是堤防、水闸、水库和蓄滞洪区,这些工程大多数集中发布在7大江河流域内。
截止1993年底统计,全国共有堤防24.5万km,其中主要堤防6.1万km,水闸3万座,其中大型水闸325座,水库8.4万座,其中大型水库374座,中型水库2562座,蓄滞洪区108个。目前,各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为:长江荆江段为10年一遇,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区可防御40年一遇的洪水,长江中下游主要堤防能防御1954年的实际洪水,约相当于10~ 20年一遇的洪水;黄河下游可防御1958年型洪水,防洪标准相当于60年一遇;淮河在充分利用行、蓄、滞洪区的情况下,可防御1954年的实际洪水,防洪标准接近40年一遇,沂、泗、沐河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海河系按1963年型洪水设防,海河北系系按1939年型洪水设防,防洪标准均相当于50年一遇;松花江可防御10~ 2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可防御20~ 50年一遇的洪水。
在371座大型水库中,有329座水库达到1000年一遇,占88%,低于现行设计标准有12座,占12%,在8万多座中、小型水库中,有工程质量问题和达不到标准的有40%。截止至1990年底的统计资料分析,全国历年失事的水库共计3242座,由于防洪标准偏低而漫坝失事的共计1641座,其中有2座大型水库,中型40座、小型1599座,占各种失事原因的50.6%。
我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大陆海岸线18876km,现有一线海堤11576km,其中达到防洪标准的仅有2670km。我国的城市大多数位于江、湖、河、海之滨,据1993年资料统计,全国共有城市570座,其中,有防洪任务的城市有472座,占城市总数的83%,在这472座城市中,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及其以上的有93座,占19.8%,达到20年一遇的有155座,占32.8%,达到10年一遇的有115座,占24.3%,达到5年一遇及其以下的有109座,占23.1%,特别应当指出的,在这472座城市中有31座是首都、直辖市、省会和经济中心所在地。除北京、上海、广州等5座城市达到100年一遇;济南、郑州等5座城市为50~ 60年一遇,有15座城市为20年一遇,还有南京、天津和成都等5座城市仅为5~ 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从上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城市和海岸线的防洪工程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有的还相当薄弱,防洪能力落后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水患远未根除,大江大河的洪水威胁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从近几年来遭受洪灾的经验教训来看,必须下大力气增加水利投入,加快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实施,这是世界各国多年来防洪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
10、为预防洪涝灾害建言献策
洪水对城市的危害促成古代对防洪工作的极端重视。古代的城市防洪经验是适应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与现代已有较大的距离,现代城市已无必要建设城墙防止被洪水袭击。但一定标准的江河堤防护城堤等经常性的防洪设施必须常备不懈。完善蓄滞洪区的进退洪设施,加固可能有隐患的流域的堤坝,进行社会性的防洪自救知识普及。坚持以疏代堵的方式预防洪涝。由于一些特定的原因,一些工厂矿区和居民区在一些易遭洪水危害的位置上。必须更加谨慎地对待防洪。
1. 强化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防灾抗灾意识
应面向社会, 面向广大干部群众, 联系洪涝灾害实际, 全面贯彻落实《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安全第一, 常备不懈, 以防为主, 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通过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 自觉防灾, 勇于抗灾的良好风气。
2.强化综合治理, 严格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
应坚决采取措施, 保护好江河流域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区, 抓紧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 努力提高人工林质量, 提高森林覆被率。对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 要实行以中小河流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 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在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的同时修建山腰蓄水池、沉沙地、辟洪沟, 拦蓄径流对地表的冲刷, 进而提高地面水的渗透率。
3. 强化城市建设管理, 提高内涝防治水平
包括把公园、停车场、运动场等地设计得比其他地方低一点, 暴雨时把水暂时存在这里, 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通, 像挪威市区修得不是很整齐, 他们的做法是多在市区建设绿地, 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 进行雨水量平衡, 实现防灾减灾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 一些国家还建设一些暂时储水的调节池, 等下完雨再进行二次排水。我们在实践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总是出现问题后, 它才受到关注, 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是被动的应对措施, 结果也是被动的。因此, 需要建立多层监管体系, 从而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水平。一是设计行业需依照规范做事, 规范必须严谨且有前瞻性, “有远虑则无近忧”;二是加强市场监管, 既要保障投资走向和可持续性, 又要确定保险公司的责任;三是制定配套法律和有约束力的城市规划, 落实财政投入, 设定建设和改善的时间表, 如此可以依法依规划行政问责, 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