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新闻

昆明城市变迁史迹述略

发布者:编辑 发布时间:2023-06-16

   说起春城的建城历史,亦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庄蹻入滇时期,在滇池北岸黑林铺一带建立的苴兰城,与南岸的古滇王城遥相呼应,随着滇池水位的变化,西汉初年,约公元前109年,在今昆明市东北区域,宝象河流域和金马山西北麓(今金殿至波罗村一带)建有谷昌城。南诏王国建立后,滇池水位进一步下降,南诏王异牟寻在如今的东风路、双龙桥、盘龙江、金汁河围合而成的区域建立东都—拓东城,大理国时期,为了进一步满足统治者巡幸和东居发展的需求,在拓东城基础上新建拓展,城址范围西至西昌路,东至盘龙江,北至人民中路,南至玉带河,以盘龙江及其子河玉带河为护城河,为大理国东都——鄯阐城。元世祖平云南后,几经视察研判,鄯阐城的城址受雨季水患影响较大,城市整体向北移至今五华山,临近翠湖南岸,是为中庆路,以便百姓安居乐业。元宪宗年间,时任云南平章政事的中亚人赛典赤赡思丁打通海口螳螂川出水口,滇池水位再一次下降,露出沃野千里,良田万顷,随即启动兴滇大业,兴修水利,筑松华大坝,疏浚盘龙江,开挖金汁河、银汁河以泄洪灌溉,建立文庙,新办儒学,功绩卓著,昆明城迎来崭新的发展。明洪武十五年,沐英、傅友德挥师南定云南,在当朝著名规划师汪湛海先生的统筹下,综合昆明整体地势和“三山一海”的山水格局,形成明清府城形似“龟城”的总体空间布局——制高点五华山为龟背,南城门丽正门为龟头、北城门拱辰门为龟尾,东西各两个城门咸和门、敷泽门、威远门、宝城门分别为龟足,龙脉之水藏于城中,交织形成水网,连通居民区主要街巷,一直延续至清末。

清末至现如今的120多年间,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昆明城市在不同历史节点和时代环境的影响下,从一座不到3平方公里,不足10万人口的府城发展成为了459平方公里,达到850万人口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1、抗战后方的城市发展

1938年,正值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学生分别集聚昆明,随之而来的是日军占领区迁移入昆的商人,人口迅速膨胀,城市迎来了抗日大后方的空前繁荣。居住空间有限,一条不到五十米的小巷居住的人口有20人之多,商人办厂置业,近代工业随即占据了为数不多的绿地和滨水空间,青砖白墙的民宅从河边蔓延到了五华山、祖遍山、磨盘山、螺峰山的山坡以及城墙以外的空地,城中的山脉渐渐褪去了绿装,山间潺潺的流水也被填平。当时,居民在满足自身生活前提下,阻碍城市发展的仿佛就是城中央高大的城墙,当局政府为了解决生产生活经商物质的运输通道阻塞问题,打通了部分城墙,开辟了部分通道,秀主席环城马路,典型的就是拆除绣衣街(今护国路)至南正街(今正义路)的南城墙,填护城河,开辟新市场,也就是今天的南屏街。从1944年美国飞虎队记录下的彩色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昆明,在抗战大后方的机遇带动下,迎来了一批“新昆明人”,他们铸就了一个非凡党的时代。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整个社会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难,天开云瑞坊等战争损毁的设施无力修复,进而荒废,直至1949年昆明解放,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迎来了又一次巨变。

 


文明街
 
正义路


1944年美国飞虎队记录下的彩色照片(来源于网络)

2、建国初期的规划调整

新中国成立,整个城市充满了活力,城市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市的格局需要结合新形势进行优化调整。1953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发布了《昆明市城市初步规划》,进一步拓展城市道路骨架,拆除了限制城市发展的城墙,以南屏街为基底,左右延伸,形成了现在的东风路,架设南太桥,桥接太和街、福德街,开辟北京路、白塔路,新建青年路,维修长春路、武成路、金碧路,三横四纵路网雏形基本形成。同时,收回了解放战争时期,资本家占据的别墅、私家花园、水电等设施,建设翠湖、圆通山、大观楼三个公园,改造护城河,修建下水道,兴修松华坝、金殿、白沙河、宝象河等五个水库,整治城市主要河道,增加城市蓄水量,提升城市防洪能力。这一时期,昆明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重要需求开展,为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顺应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在规划理念上只看到了城墙对城市向外发展的阻碍,没有重视其在城市历史文化的价值,加之解放前无序开发,让本该作为珍贵文物保留下来的城墙因安全隐患和建设障碍双重原因被拆除,变成了童谣中的美好回忆。在环保思路上只看到了短期的排污需求,而忽略了水系的重要性,掩埋了很多重要的分洪水系,阻断了地下水补给来源,水位下降,旱季断流,为今后的内涝种下了深重的祸根。

1959年昆明大观楼(来源于网络)

3、艰辛探索时期的建设推动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经过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中国,各项事业蓄势待发,国家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而不断艰辛探索,城市建设虽然经过调整和发展,前进中存在很多曲折。那个时代,市民最大的需求是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在城市中的谋生,历史文脉、生态环境在探索中一定程度上被忽略,规划作用发挥不充分,工厂选址不规范,房屋建设无规章,城市公园、滇池内湖湿地和河道缓冲带被侵占,水体自净能力丧失,滇池污染加重。同时,当时流行的“破四旧”理念,在物质追求的欲望下被扭曲,很多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寺庙、碑刻、牌坊被拆除、损坏,最令人痛惜的就是有金碧交辉之说的金马碧鸡坊。曲折中的艰辛,也为昆明对外交通找到了发展之路,1966年和1970年,先后建成的贵昆、成昆铁路打破了昆明过去与内地联系的闭塞状态,结束了滇越铁路“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云南十八怪历史。从1966年开始,历经三年的盘龙江全面整治,进一步提升了盘龙江的泄洪能力。

4、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履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曲折探索中出现的不合规、不合理、不合章的问题不断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推动下除弊履新,很多被侵占的城市公园绿地归还于民,经过多方努力,1982年,昆明正式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4年1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准确定位了昆明的城市性质、规模、布局和风貌,依据总体规划,开展了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改造、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地等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让城市规划在适应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走向正规化。人居环境在规划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改善,董家湾、靖国、东华等多个居住小区的落成,让人们告别了拥挤的小巷,住进了楼房。可惜物质生活的需求依然在改革开放的起步年代是市民的核心需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考虑存在一定的欠妥,在道路系统完善、城市公共空间拓展中拆除了很多人们记忆犹新的老街小巷。雨污水混流的管道直排河道,滇池水质进一步恶化,污染程度加重。幸运的是,大部分老街小巷虽然风貌老旧,但是他们留下的印迹一直延续到了世纪跨越之时。

20世纪80年代初的昆明北门街(来源于网络)

5、世纪跨越时的春都神韵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对外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全民运动会、中国艺术节、昆交会、99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推进了城市建设的步伐。1999年,经修编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新的规划中看到了人口的激增、主城用地局限、物质生活的需要带来的城市环境恶化,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确定了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城市规划、城镇体系、主城用地功能结构等具体内容。世纪之交,昆明正朝着东方日内瓦的目标不断努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规模投入,道路网进一步扩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落成,主城区人口随着城市道路改扩建分散至郊区,市中心的环境负荷得到降低,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极具乡愁感的老街小巷和闹市集被高楼和宽阔的主干路湮没,他们远去的身影,让人不经意间想起童年放学后巷中的嬉闹,老井边妇女们的洗涮,远郊的青年背着田间的劳动果实徒步十余里来到街边售卖的辛酸,还有渔舟唱晚旋律陪伴下平淡而温馨的晚餐。世纪跨越,既是对美好时光到来的迎接,也是对美好回忆的道别,也许他们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是当局者对科学发展之路探索的不足而留下的缺憾。

20世纪90年代初的昆明东站菊花村(来源于网络)

6、科学发展中的现代春城

20世纪留给人们太多的回忆,难忘的时代写下了无数的故事。21世纪的开启,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方案实施,城市建设主要指标明显提升,城市道路改扩建规模扩大,城市开发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升温,公交专用、立体交通、雨水利用等新型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融入,金碧路、人民路等主干路美丽的路中绿化带鲜花绽放春城,拥挤的街巷进一步拓宽,建成二环快速系统和三环系统,治理八大公园,开工建设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居民休憩空间和出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发展环境。这个时期,居住用地扩展到郊外,与主城核心区的平均距离超过了12km,私家车拥有量激增,公交运营负荷加重,主城交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同时,原来很多村庄被包围在了新城腹中,成为了城市总体风貌和城市治安的硬伤,脏乱差的根源,严重影响城市综合品质,一个与时俱进的开发模式诞生,那就是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即在三类居住用地,也就是城中村的基础上,通过房地产商的开发,升级转型为距离主城较近的新型居住区,王旗营、棕树营、赵家堆、波罗村等城中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新居,以往的池塘、榕树、秋千、田埂成为了失地农民永远的回忆,生活好了,身边的人变了许多,信息化元素的注入将带一座城市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21世纪初建成的昆明二环快速系统(来源于网络)

7、守正创新的国际都市

21世纪初的十余年,是一个以城市治理为主的时代,城中村变成了小区,街边的小贩进入了规范化的市场或摊点,与都市身份不符的街区摇身一变成了高端住区,城市公园服务性和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理念、高质量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提出,城市规划建设从治理向管理转型,新建、改建、扩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按下暂停键,城市更新、品质提升成为了主导旋律。2020年,世界级的盛会COP15大会在昆明召开,新一轮城市高品质提升开启,北京路、环城路、春城路、东风路等三十余条道路围绕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行动方案,在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全方位融合海绵城市、绿美城市、韧性城市的理念进行品质提升,增加都市时尚感,提升城市颜值和魅力。为了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多轮次的老旧小区城市更新相继开展,众享、乐享、趣享的和谐健康生活又再另一种情景下再现。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伴随着地铁轨道交通线路网的逐渐完善,国际列车的开通,国际市场的开放阔步走向世界。

2020年的春城第一大道—北京路(来源于网络)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城市的规划建设将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基础上突出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规划将协同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部署上升到国土空间规划的高度统筹和科学推进。昆明,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国美好生活城市,正在用他的绿美盛装、历史文化和高质量发展笃定着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腾飞!